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张明明 报道
2025年高校招生录取已落下帷幕,民办本科的招录结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冰火两重天”。
传统民办院校的招生遇冷,在各省征集志愿剩余计划表中存在较大差额。上海兴伟学院在上海市本科普通批第一次投档中出现“0投档”的尴尬局面;湛江科技学院在广东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本科院校征集志愿中空出了6283个剩余计划,二次征集后仍剩余4304个计划。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西湖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这些“高起点、小而精”的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实现招生开门红,首年“狂揽”高分学子。福耀科技大学在河南省录取的最高分为683分,在福建本地招生超过厦门大学同类专业;西湖大学在河南省(物理类)招生中有多位考生以685分以上的成绩被录取,在重庆(物理类)录取最低位次为全市516名。
2025年,民办本科高校的“志愿填报地图”正在被重新绘制。在高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招生首年为何如此受到学子青睐?传统民办本科何去何从?
“新大学”新在何处?
在中国高等教育版图上,以西湖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为代表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正在成为民办高校的新生力量,首年招生录取成绩斐然。
他们从诞生之日起就展现出与传统民办院校截然不同的办学特质:摒弃了传统的“专科升格”的路径,以研究型大学的定位高起点办学;其创新的办学模式——基金会主导的治理结构或“民办公助”的协同机制,彰显着对标世界一流私立大学的“雄心”。这些高校具有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高投入等特征,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从制度创新的维度来看,这些大学正在探索一流大学建设新路径。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三个层面:在治理结构上,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资源整合上,构建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社会捐助的多元投入机制;在人才培养上,推行本硕博贯通式培养。这些探索既借鉴了欧美顶尖私立大学的成功经验,又融入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智慧。
西湖大学(图源:视觉中国)
西湖大学采用“一生一案”培养模式,本科生可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在人才培养模式、科技评价标准和现代大学管理机制进行探索。校长施一公曾公开表示,西湖大学要培养的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引领者。
福耀科技大学首任校长王树国在阐述办学理念时表示,学校将实行本硕博贯通的8年制培养体系,打破传统学历教育阶段的界限,从本科阶段起即根据学生兴趣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告别标准化考核和流水线式培养模式。
西湖大学提出“三步走”的宏伟蓝图——五年内跻身亚洲顶尖学府之列,十五年建成可与加州理工比肩的世界级研究型大学。福耀科技大学则以斯坦福大学为标杆,致力于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如果说是硅谷创新网络的构建和产业的集聚成就了斯坦福大学,“新大学”的成长也离不开产教融合的“土壤”。
在设立之初,“产教融合”的布局就已被植入这些“新大学”的基因当中。新型大学普遍采用“学业+产业”双导师制,将企业需求直接嵌入培养方案。
在科研上,“新大学”多联合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校企共建实验室成为技术转化的核心平台。福耀科技大学与赛力斯汽车达成合作,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推动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此类合作不仅加速了技术迭代,还形成了“研发-中试-量产”的完整链条。
除此之外,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还深度融入地方产业规划、产业生态,服务区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协同。这种绑定使高校成为区域创新的策源地,形成“学科群-产业链-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福耀和这类新型高校也给了这些民办高校一个启示:就是在未来发展当中,民办高校不要比拼数量、要做小而精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世界名校何以塑造竞争力?
根据2025年U.S.News全美大学排行榜信息显示,美国TOP30大学中私立性质的大学占大多数。
不领政府经费,这些私立大学的竞争力来源于哪?
公开资料显示,私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其强大的资金募集能力。与公立大学依赖政府拨款不同,私立大学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资金:在校友捐赠上,哈佛大学拥有超500亿美元捐赠基金;在企业合作上,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科技公司的紧密联系,互利共赢;除此之外,在读的学生还需要缴纳高额的学费,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费近年来连续上涨,部分顶级私立大学年学费超6万美元。这种资金自主权使得私立大学能够投资顶尖师资、先进实验设备和小班化教学,从而维持其全球竞争力。
斯坦福大学(来源:视觉中国)
至于教学质量,与传统的公立高校不同,这些私立大学有着惊人的师生配比,根据U.S. News的统计,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的师生比可以达到1:3,而美国TOP30大学中最好的公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师生比是1:19。相比之下,私立名校的学生可以享受更好的人均资源,更好的教学质量,这也是许多公立大学的短板。
除此之外,国外的私立大学办学体系更加灵活,享有更高的学术自主权,能够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相比之下,公立大学往往需要兼顾政策导向(如普及教育、本地生源配额等),在科研投入和学科布局上可能受到更多限制。
除了顶尖名校,国外的私立大学中还存在大量以培养蓝领或劳动技能为主的院校,这些学校通常采用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并与行业深度合作,采用“订单班”定向培养的形式,确保学生掌握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毕业找到可以谋生的工作。
从顶尖研究型大学到特色院校,国外私立大学凭借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灵活的运行机制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响应,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的多元生态,这正是其核心活力之源,也为国内民办本科高校的转型提供了一条“解题”思路。
传统民办本科如何破局?
据中国新闻周刊此前报道,近年来全国多地民办本科招生遇冷,甚至出现“断档”情况,一场关于民办高等教育价值的争论正在蔓延。
“民办本科相对比公办本科更灵活、更能够适应就业,也更能体现自己的高效能,学校要向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储朝晖说道,“民办高校要自主地变、自觉地变,不要被动地变,被动变就是等着被淘汰。”
2025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分析报告》指出,“多元化、特色化、高质量、可持续,将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在今年山东省春季高考本科、艺术类本科、普通类本科首次志愿投档中,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所有专业均一次性投满。
细究原因,东昌学院在专业布局上下了一番功夫。近年来,学校从社会就业实际出发,倒逼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新增智能制造工程、养老服务管理等5个应用型专业,成立了文化创意、智能制造等4所校级现代产业学院,探索出一条校、地、企协同育人新路径。
齐鲁医药学院也是今年山东省本科招生计划一次性录满的院校。“我校的办学性质比较特殊,举办方是省属国企,但学校本身是民办非营利性质的。‘国有公信力+民办灵活性’的独特生态降低了择校风险感知,让考生和家长更易接受。”齐鲁医药学院招生办公室主任唐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24年吉林外国语大学被吉林省学位委员会进一步确定其为博士学位“A+”计划培育单位。“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精。”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在采访中表示。
(图源: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书院制”的大潮也从香港中文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水平院校流向了民办本科。
2015年,西安欧亚学院全面推行书院制,建立了“社区—社团—分院”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探索形成了有别于传统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使高校育人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此外,泰山科技学院结合地域文化和古代书院围合式格局,近年来正在尝试探索一条独具山东特色全院落式全员书院制大学发展路径。
郑州西亚斯学院等民办高校也于近些年进行了书院制探索。学校将学生整体纳入书院,实行书院、学院“双院制”育人、打破了学科壁垒。
当传统的民办本科院校陆续探索破局路径,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陆续入场,民办本科高校将迎来怎样的“洗牌”与“变革”?
责编:王学涛
审签:路时川
责编:王学涛
审签:路时川